行業動態 | 出版商務周報:助學讀物市場將迎來爆發期
來源:出版商務周報 發布時間:2025年09月15日 11:10
在教育改革不斷深化與數字技術加速滲透的雙重驅動下,近年來,助學讀物市場呈現多種變化:新技術不斷更新迭代、用戶需求隨著國家政策不斷變化,新媒體背景下渠道愈發多元且靈活,一切正在重塑這個細分市場。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一批新的入局者,不僅推動行業加速洗牌,更成為撬動市場變化的關鍵力量,使行業向高質量、創新性方向發展,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多的優質選擇,也促使更多出版機構重新審視自身的發展策略。
助學讀物賽道越來越“擁擠”
近年來,助學讀物板塊一路“高歌猛進”,成為整體圖書零售市場的“耀眼之星”。這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出版機構切入這一賽道——除了老牌教育出版機構之外,教育科技公司以及一些大眾出版機構也紛紛入局。
多方入局,讓這一賽道變得更擁擠的同時,也以新思路、新產品進一步推動細分領域創新發展,使得市場競爭從單一的“價格戰”、渠道戰,轉向內容創新、技術應用與服務體驗的綜合較量。
比如猿輔導、作業幫等教育培訓公司,憑借自身在內容、技術、渠道等方面的先天優勢,迅速拓展市場。它們將線上題庫與紙質教輔結合,主打“掃碼答疑”“AI錯題本”等功能,推動助學讀物市場加速“數字化”。新東方推出的《方法盒子》智能教輔,加入了交互學習的方式,系統推送個性化學習方案。學而思的智能教輔“小藍盒”和“大白盒”,覆蓋了“學、練、測、評”的完整閉環。猿輔導的《寒假一本通》《暑假一本通》把學習任務細化到了每一天,亦可以觀看講解視頻。
還有一些大眾出版機構,探索以暢銷書的運作方式打造助學讀物。如果麥文化推出爆火的“提分筆記”系列后,今年暑期又自研了“初一全速提分”系列,將“二次元”人物與冒險故事融入學科知識,兼具趣味學習、系統講解及鞏固習題。此外,磨鐵的《高考真題“源”作文》、青葫蘆的《慢葫蘆發聲書•小學生自然拼讀記單詞》等,也都是當下助學讀物市場的爆款。這些出版機構的加入不僅使助學讀物產品更加豐富多元,也借助新媒體平臺,以精準推廣、話題營銷等方式,改變了傳統助學讀物的營銷方式。
老牌出版機構積極應對變化
面對新入局者帶來的沖擊,老牌教育出版機構憑借深厚的行業積淀與資源優勢,通過多種策略穩固市場地位,尋求新突破。
在產品迭代方面,加速優質內容與新技術的融合。如江西教育出版社,一方面不斷拓寬品類,在跨學科學習、學科興趣培養方面豐富產品線;另一方面不斷升級產品,把已有良好市場表現的產品進行融合升級改造,提升產品價值;此外,還積極向內容服務轉型,讓紙質內容以新的服務形態呈現,真正提高孩子的學習效率、效能、效果。該社社長熊熾認為,新助學讀物的研發、服務、運營必然要擁抱新技術,通過AI技術的加持,讓產品呈現更立體的形態,與用戶形成更智能的交互。
渠道革新是另一重要抓手。在內容電商崛起后,出版機構迅速布局。開卷數據顯示,今年1—5月教輔圖書在內容電商渠道的碼洋比重達到27.40%,同期增加4.33個百分點——教輔圖書在該渠道的同比增長率高達69.93%,其增長速度相比其他零售渠道也是最高的。北京教育出版社、開心教育、天地出版社、青島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二十一世紀出版社集團、海豚出版社、山東大學出版社等出版機構今年均在內容電商渠道發力,打造爆款助學讀物產品。
此外,合作共贏成為破局關鍵。今年,四川教育出版社(簡稱“川教社”)與納米盒、騰訊云舉行三方戰略合作簽約和新產品發布儀式,推出首個合作產品“AI 伴我學作文”。該產品基于川教社《AI伴我學作文 作文學練考一本通》系列打造而成,通過構建智能應用平臺,深度融合AI技術,兼具智能化和個性化功能,創新性地實現了AI技術與助學讀物出版的深度融合。
這些舉措既發揮了出版機構在內容權威性、教研積累上的核心優勢,又通過擁抱創新彌補了靈活性不足的短板。
市場一路高歌卻也隱憂重重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助學讀物市場將呈現三大趨勢。
智能化程度持續加深。一方面,助學讀物本身是輔助學習的工具,核心功能是幫助學生高效掌握知識、解決困惑。而每個學生的薄弱點、接受節奏差異大,傳統助學讀物“一刀切”難以滿足需求。另一方面,智能化可精準捕捉個體學習數據,針對性拆解知識點、調整難度,比人工更高效。近日,全品文教宣布,將人工智能技術深度融入教輔圖書研發,打響了“AI智慧教輔‘第一槍’”。
細分市場將迎來爆發期。中研普華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教輔類圖書行業市場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顯示,從細分賽道看,素質教育教輔將成為未來的增長點。編程、STEAM類教輔的市場規模預計將從2024年的45億元增至2030年的130億元。
市場競爭愈發激烈。助學讀物市場雖正值上升期,卻也隱憂重重。教育部發布的《2024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小學入學人數或已達到峰值。隨著未來學齡人口的逐年減少,助學讀物市場的根基將受到沖擊。同時,市場飽和風險加劇,多家出版機構競相角逐,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在雙重因素的影響下,出版機構唯有在產品創新、渠道優化、品牌塑造等方面持續發力,才能在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中,找到可持續發展的路徑。(文/《出版商務周報》記者 盛娟)
(編輯:張紫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