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出版業依然受困于疫情的影響,但海峽出版發行集團發揮主題內容優勢、深挖地方文化特色,依然取得了不錯的業績——集團年營收增長7.14%,利潤增長8.41%,整體呈現良好的增長趨勢。過去一年,在發揮主題出版的地域優勢和海峽兩岸出版橋頭堡作用的同時,集團還積極拓展融合出版領域,在人才培養建設等方面都做出了不少亮點。百道網專訪海峽出版發行集團公司總經理、副董事長兼總編輯林彬,請她介紹近兩年集團的業務拓展、重大選題和項目的推進情況。
海峽出版發行集團公司總經理、副董事長兼總編輯林彬
踐行主題出版的時代要求,出版人義不容辭
百道網:福建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重要的孕育地和實踐地,這一優勢對海峽出版發行集團的年度重大選題規劃而言,有哪些令人期待的地方?海峽出版發行集團在主題出版上有著怎樣的精心準備?
林彬:習總書記在福建工作了十七年半,給福建留下了相當寶貴的精神財富,福建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重要的孕育地和實踐地,海峽出版發行集團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的宣傳基地。
1992年7月,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習近平同志的《擺脫貧困》一書,深受干部群眾的歡迎。該書收錄了1988年至1990年習近平同志任寧德地委書記期間的重要講話、文章,共29篇。我們在2014年重印了《擺脫貧困》,不僅在國內引起熱烈反響,還被譯成英文、法文、西班牙文、西里爾蒙古文四個語種,在100多個國家廣為傳播。
2022年6月,由中央宣傳部統籌指導,河北、福建、浙江、上海四?。ㄊ校h委宣傳部組織編寫的四部系統記述習近平同志地方工作經歷圖書出版發行。海峽出版發行集團負責出版的《閩山閩水物華新——習近平福建足跡》,從2017年起啟動,精心打造,出版后受到了讀者歡迎,掀起了學習的熱潮。
去年是習近平同志提出“晉江經驗”20周年。“晉江經驗”是習近平同志對2002年前晉江發展實踐的理論總結,在“晉江經驗”的指導下,晉江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輝煌成就。2022年7月,我們推出《晉江經驗——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縣域探索》一書,在學界引起比較大的反響?!稌x江經驗——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縣域探索》是目前為止最為系統地梳理“晉江經驗”的圖書,并且時間線長。“晉江經驗”本質上就是現代化的經驗,這本書側重從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縣域探索這個切口梳理“晉江經驗”,我覺得特別有價值。
我們現在正在和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副院長王義桅合作,請他執筆寫作《海洋命運共同體的構建之道》一書,這也是一部值得期待的重要著作。關于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的實踐探索和理論創新,海峽出版發行集團將會不斷推出新的出版物,不斷推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的新成果。
出版工作在增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上還大有可為
百道網:海峽出版發行集團有其特殊的對臺地緣優勢,你們是如何發揮這種優勢,打造集團的內容特色的?從內容建設的角度看,您認為集團還有哪些可以拓展的空間?
林彬:福建在對臺交流上具有“五緣”優勢(地緣近、血緣親、文緣深、商緣廣、法緣久),因此“對臺”出版自然成為集團的特色之一。多年來,海峽出版發行集團發揮作為促進兩岸學術文化交流、創作、出版活動的紐帶和平臺作用,積極探索海峽兩岸文化融合發展、增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的新路,精心遴選具有鮮明海峽特色和時代活力的文化專題,組織更多臺灣民眾便于參與的文化交流活動,積極推進兩岸出版文化交流,共同弘揚中華文化。
2021年,我們推出的《臺灣通史》(六卷本)是由兩岸學者通力合作、共同撰著的全景式展示臺灣從遠古到現代發展的通史性著作,提供了許多新史料和文獻,是迄今為止時間跨度最長、涵蓋內容最全、篇幅最大的一部臺灣通史。這本書在今年獲得了“中華優秀出版物獎”。它闡釋了有關臺灣的正確歷史觀,把臺灣歷史的研究向前推進了一步,構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臺灣史研究學術體系、話語體系。
《臺灣通史》在廣泛吸收海峽兩岸學者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系統、客觀地對諸多前人未曾研究或研究尚未深入的問題展開進一步的探討,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從史實上展現了中華文明在臺灣的傳播與發展,無可辯駁地證實了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對當前促進兩岸關系和兩岸的合作與交流,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這套書也是對“去中國化”的有力回擊。
臺灣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隸屬于福建省。馬祖還隸屬于福建省福州市連江縣,金門隸屬于福建省泉州市。大多數的臺灣人是從福建移民過去的,他們講的方言就是我們的閩南方言。我們在對閩南方言梳理上也非常注重閩臺的源流關系。在2006年推出的《閩南方言大詞典》里,就專章論述《臺灣閩南方言概述》,對臺灣閩南方言的分布、音系、詞語特點進行具體闡述,臺灣閩南方言實際上是從廈門腔、泉州腔、漳州腔衍化而來的。
兩岸文化關系淵源流長,是割不斷的。我們還做過一套《閩南涉臺族譜匯編》100冊,從這些族譜中可以看到清晰的人口遷徙的脈絡,閩南人遷入臺灣繁衍生息,使得他們的姓氏支派不斷壯大,開拓了一片新天地。
通過這些出版物,從不同角度說明,閩臺關系千絲萬縷,都是悠久、燦爛的中華文明的一部分,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從做內容的角度,我們在推動兩岸“一家親”上還大有可為。海峽出版發行集團擁有海峽兒童閱讀論壇、海峽兩岸青少年快樂讀書會、“新課堂·新教師”海峽兩岸基礎教育交流研討活動、金門書展等交流平臺,在臺灣落地出版發行《海峽畫報》。我們通過“引進來”與“走出去”雙軌并進的對臺版權策略,其中臺灣童書板塊出版500多種,形成了海峽特色的少兒圖書板塊。在2023年,我們除了繼續推進原有活動、項目、平臺建設外,還想做一件事,舉辦兩岸媒體看福建采風活動,集合兩岸媒體人、攝影家,尤其是臺灣媒體人、攝影家親身感受閩臺融合實效以及閩臺文化的深厚淵源。
做好地方文化整理出版工作是一份事業和責任
百道網:福建文化資源富有特色,海峽出版發行集團是如何進一步講好福建故事的?今年你們還會有什么繼續挖掘相關選題的規劃?
林彬:福建具有獨特的人文地理環境,山水阻隔讓福建將優秀的傳統文化保存保護得更為完整多樣。福建歷史悠久,積累了深厚的人文底蘊和豐富的文化資源,我們非常重視對福建文化進行挖掘。
由中共福建省委宣傳部牽頭指導的《八閩文庫》全媒體出版工程整體分為1650冊紙質圖書,包括“文獻集成”800冊、“要籍選刊”350冊、“專題匯編”500冊,以及集成人工智能信息處理等技術的數字產品兩部分,是對福建文獻典籍和歷史文化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系統梳理和呈現?!栋碎}文庫》聚焦近代以來新發現的史料,突出了福建區域文化的特色,體現了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原則。
目前,我們已經出版了第一輯《福建文獻集成》200冊,其中75%的內容都是第一次刊印,不但有精美的刻本,還有很多稿抄本;最新出版的《福建民間契約文書》50冊則全部是首次刊印,具有非常高的文獻價值。通過這套書,我們可以清晰看到唐宋以來,特別是從宋代開始文化中心南移,福建文化出現高光時期的發展脈絡。
我們還進行選刊,把福建代表性的作家的代表性著作進行深度整理,匯入“要籍選刊”。“專題匯編”這個版塊則更加凸顯福建的地域文化特色,也代表了我們現代學術視野的拓展。我覺得今天的學術視野,正如葛兆光先生所說的,不能只向上看精英文化,看了“閣樓”后也要向下看看“地窖”,才是完整的?!栋碎}文庫》是我們的十年規劃,我們會持續做下去,目標是把它做好,成為一個地方文獻整理的標志性工程,成為一份事業。
我們曾經出版過一套叫“福建戲劇叢書”,獲得了國家大獎。福建作為戲劇大省,也保存了很好的古代戲劇的樣板,是古代戲劇的“活化石”。
福建文化非常獨特,特別是海洋性、開放性是福建文化的鮮明特色,很值得去開發。在元代,《馬可·波羅游記》中講到泉州的時候,記載著泉州作為“東方第一大港”,甚至超越當時的亞歷山大港,躋身世界名港地位。2009年我們出版的《中國人的社會生活——一個美國傳教士的晚清福州見聞錄》一書中,當時福州是全國最大的紅茶出口口岸,對外交流非常多,作者將福州視為是一個“跟廣州一樣的第一等大城市”。
福建的閩派翻譯也非常有影響力,比如中國近代思想啟蒙家嚴復翻譯了《天演論》、《原富》等著作,林紓翻譯了《茶花女》等20多種譯作。陳季同等人也是第一批走出去的福建人,翻譯了《拿破侖法典》和雨果、莫里哀的作品,并第一個把《聊齋志異》譯成法文。辜鴻銘、冰心、鄭振鐸、林語堂等也是閩籍翻譯家。宋之后,福建在中國文化地理版圖里以及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都占據重要的一席之地,這些都可以從大量文獻中得到驗證。
未來海峽出版發行集團計劃充分挖掘在地特色文化,做更多的有價值有意義的項目。福建這幾年重點打造“福文化”,我們圍繞這個主題出版了一批相關圖書,包括今年的《閩人智慧:你未必知道的福建》,還計劃出一批深度挖掘“福文化”的品種。在傳統文化方面,我們推出了《福建古驛道》,現在正在做《福建古衛所》等系列圖書。在講好福建故事這一塊,我們出版了《林占熺與中國菌草》《奔跑的中國草》,弘揚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林占熺的精神;還出版了《小巷總理——林丹的故事》,宣傳“七一勛章”獲得者林丹的事跡。
通過布局推動融合發展,使出版的價值多元化、最大化
百道網:剛過去的三年疫情,去年是尤為艱難的一年,但是2022年海峽出版發行集團年營收增長7.14%,利潤增長8.41%,整體呈現較高的增長的態勢。集團層面做了哪些工作推動了這些成績的取得?
林彬:比較重要的工作就是對紙質圖書產品線的規劃與打造,對長銷書、暢銷書集群的重視,優化自身的產品線。我們非常希望能夠有爆品出現,但這個需要天時地利人和。我們有做得比較好的產品,比如《拇指班長》發行了500多萬冊,《我的媽媽是精靈》也是走市場的圖書當中銷售比較亮眼的。2022年我們出版的《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大獎書系》影響也不錯,今年還會持續再出幾十種。此外,曹文軒、高洪波、黑鶴等著名作家的作品也會不斷推出。我們還有幾十年長銷不衰的暢銷書《中國古代史》《中草藥彩色圖譜》等等,正是這些長銷書、暢銷書構筑了出版永續發展的基礎。
同時,我們也在布局數字出版。集團旗下的福建創智聯盟數字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和福建教育出版社一八一九科技有限公司這幾年發展比較好,合并營收1億多元。“創智聯盟”之前年增速100%左右,去年雖受疫情影響增長也超過30%,列入福州市重點上市后備企業名單。
近年,集團通過對外合作,在虛擬現實、元宇宙、智慧教育、沉浸式文旅、區塊鏈等方面攜手共進,打造數字科技與教育、文化產業融合發展新范式,以文化新服務、新消費助力數字經濟發展,形成數字經濟時代下的出版文化新業態。
我們鼓勵傳統的出版社進行更多的融合發展探索與創新。出版應該是以內容為核心,多元驅動,復合發展。比如集團對“拇指班長”IP的全版權運營給予了較大的支持,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今年就有些元宇宙產品落地。“拇指班長”除了紙書、音頻、視頻,還有東西小劇場、奶茶店、文創產品,還有很多線下活動,和福建廣電集團的少兒頻道合作,少兒頻道直接更名為“拇指班長TV”,音頻傳播量超過2億,等等。這些嘗試都有助于未來出版的轉型發展,通過探索使出版的價值最大化。
在集團層面,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戰略布局,我們要有危機感,對專業出版我們推動其基于資源稟賦向知識服務拓展,對教育出版我們布局了面向教育市場的產品線,對大眾出版我們著重推進IP孵化和全版權運營。海峽出版發行集團一直鼓勵傳統出版社進行更多的融合探索,使出版的價值多元化最大化。比如《中國鳥類圖鑒》是在這一品類中做得最好的產品,圖書獲中華優秀出版物獎,它不但有紙質書,還有“識鳥家”微信小程序和APP,還有支撐其內容的中國生態數據庫,我們正在推進植入中國生態數據庫等內容的相關研學項目和課程開發等等。盡可能地積累優質數字內容是我們現在重要的工作。在數字服務領域,如果沒有別人無法取代的資源優勢,很難發展起來。當然數字產品做得好,并不等于產品就能實現很好的變現,我們現在正在通過實踐去探索較好的商業盈利模式。
出版是做長線的,需要對出版有執念的人,才能做好出版
百道網:作為集團的總編輯,您對目前集團的內容業務流程如何評價?在引導、規劃、管理、流程監控等重要環節,集團編輯委員會與出版社之間如何在管放之間更好地開展工作?
林彬:我們和很多集團一樣,也有自己的集團編委會,已經成立了多年,有自己的運作規范。每年的選題要上報之前,都要經過編委會論證,其中最主要的是在選題導向上進行把關。如果有的選題存在問題不合適做,編委會會提出明確意見。
編委會辦公室作為一個常設機構,負責日常的工作。如果發現問題或需研究問題,就會通過召開編委會的專題會議,提醒大家要關注哪些問題,怎樣做好選題做好內容。編委會也不單是選題、內容管理,更重要的是能夠起到前瞻性作用,給大家提出比較好的意見和建議,進行方向指引,對大家更有幫助。
集團在選題和內容建設上,對旗下的出版社一直保持著高度的關注,在政策和資金方面給予保障和支撐,扶持、獎勵獲獎作品、重點圖書、暢銷書常銷書,以及產品線建設。例如《閩山閩水物華新——習近平福建足跡》《詩在遠方:“閩寧經驗”紀事》去年被評為中央宣傳部“五個一工程”特別獎和優秀作品獎,我們給予出版社較高獎勵。
如果一本書的作者獲得過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出版三大獎,或者是暢銷書作者,集團會按出版社支付稿費的一半或三分之二作為扶持,來鼓勵原創。對于專注于做市場類圖書的出版社,集團對品牌特色產品線建設、暢銷書的營銷等方面也會給予支持。海峽出版社發行集團每年下發給出版社的扶持獎勵資金約一兩千萬元。
百道網:您上任集團公司總經理、副董事長兼總編輯期間,集團公司在人才建設方面有哪些顯著提升?您認為未來出版行業需要怎樣的人才?
林彬:出版需要專才,也需要雜家,需要復合型人才。今年的北京圖書訂貨會上我在一家出版社展臺參觀,發現半壁江山是少兒讀物,最醒目的就是直播間里有個姑娘表情生動、充滿激情地在直播賣書,印象深刻。
優秀的營銷人才是我們需要的,我們出版社正在培養這樣的人才。未來我們行業會面臨更大的挑戰,傳統出版社的融合發展人才隊伍的建設,關系到出版社的未來發展。
優秀的出版人才加入出版行業并留下來,是發展出版業的關鍵。如果沒有愛書愛出版的人,沒有愿意為書為出版奉獻的人了,那這個行業是值得擔憂的。如果沒有人才,我們要去引進,也就是輸血,之后還要混血,讓這些人才真正融入我們這個團隊,成為一個有機體。不能是“我是我,你是你”,而應該是“你就是我,我就是你”,這才是一個比較理想的人才隊伍狀況。
我上世紀80年代就進入出版行業,那時候是出版的黃金時代,每做一本書都能夠暢銷,我做的第一套書就賣了30多萬套。我們見證了出版輝煌的時代,當時我們真是抱著對紙書的熱愛,你會從事這個行業首先是需要愛書的。你愛讀書,你做好書自己本身會有一種內心的喜悅。
我們進入出版的時候,是懷有敬畏之心,覺得出版是一個非常令人尊重的行業。后來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以后,就面臨著更多的更復雜的因素,你不可能僅坐在辦公室編稿子,還要與更多的讀者、渠道、市場等去打交道,要用更多的技術手段。這個變化確實是非常大,這是時代之變。
百道網:作為一名出版老兵,您如何看待當下是圖書市場變化?
林彬:出版是一個長久的事業,一定是長線的。出版品牌不是靠一朝一夕打造出來的,也不可能靠一年兩年打造出來的,它一定是要持續若干年,持之以恒的,甚至是通過幾代人的努力,它才能夠真正成為品牌。這兩年出版市場變化很大,對一家出版社來說,都不可能過度依賴某一個產品或單一產品線,一定要在做好優勢品類的基礎上,積極創新拓展新業務。
出版行業本身就是創意行業,整個出版全流程它都在體現創意。從內容層面,我們要加強原創。集團這些年對優秀的原創作者、作品都給予資金扶持,鼓勵原創內容創作。在這個基礎上,再從裝幀設計形式、營銷方式上做創新,使好的內容能夠得到更好的呈現。一本好書一定是形質兼美的,形質兼美的書會受到讀者歡迎,哪怕是小眾讀者。
從讀者層面來看,進一步推廣全民閱讀,提升整個社會的閱讀氛圍非常重要,要讓孩子從小開始就喜歡閱讀?,F在都數字化了,我們自己在實際工作中也一樣,很難去要求所有的人都進行深度閱讀。但是紙書閱讀帶來的獨特魅力,是屏閱讀無法替代的。所以又回到開始的問題,要讓我們的大讀者、小讀者回歸到閱讀當中來,我們還需要優秀的出版人、出版物。
(轉載自百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