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由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閩南師范大學、海峽出版發行集團主辦,北京市臺灣同胞聯誼會、福建人民出版社、閩南師范大學閩南文化研究院、閩南師范大學圓山學院共同承辦的《臺灣通史》(六卷本)全國首發式在北京臺灣會館舉行。
首發式現場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近代史研究所原所長張海鵬
《臺灣通史》(六卷本)主編、廈門大學國學院院長、閩南師范大學閩南文化研究院名譽院長、教授、博導陳支平
國臺辦、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民革中央、臺盟中央、海峽兩岸關系協會、中國社會科學院、全國臺灣研究會、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工商大學、北京聯合大學、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明史學會等單位領導、專家學者,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等20多家新聞媒體,海峽出版發行集團,閩南師范大學北京校友代表以及閩南師范大學有關部門領導和教師代表共100人參加首發式。
閩南師范大學黨委書記吳彬鏹
閩南師范大學黨委書記吳彬鏹在致辭中表示,近年來,閩南師范大學充分發揮福建省對臺交流基地的優勢,堅持人才培養、學術研究和文化交流并舉,自覺擔負起促進兩岸交流與融合發展的歷史使命,在構建特色人才培養體系、閩南文化與涉臺研究、深化兩岸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由閩南師范大學策劃并組織編寫的《臺灣通史》(六卷本)以淺顯易懂、深入淺出的方式展示臺灣豐富的歷史文化,對于普及、深化和拓展臺灣地區歷史的研究,引導讀者深刻認識臺灣與大陸特別是閩粵地區不可分割的地緣、血緣、文緣關系,對于進一步了解臺灣的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社會等有著積極的意義。其出版發行,必將有力促進閩臺文化研究,推進兩岸文化交流,加強兩岸同胞之間的心靈溝通。
海峽出版發行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經理兼總編輯林彬
海峽出版發行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經理兼總編輯林彬在致辭中表示,多年來,海峽出版發行集團發揮作為促進兩岸學術文化交流、創作、出版活動的紐帶和平臺作用,積極探索海峽兩岸文化融合發展、增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的新路,精心遴選具有鮮明海峽特色和強勁時代活力的文化專題,組織更多臺灣民眾便于參與的文化交流活動,積極推進兩岸出版文化交流,共同弘揚中華文化。此次《臺灣通史》的出版具有重要意義,在廣泛吸收海峽兩岸學者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系統、客觀地對諸多前人未曾研究或研究尚未深入的問題展開進一步的探討,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從史實上展現了中華文明在臺灣的傳播與發展,無可辯駁地證實了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對當前促進兩岸關系和兩岸的合作與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副會長楊毅周
全國政協委員、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副會長楊毅周在致辭中指出,《臺灣通史》由兩岸學者通力合作寫成,生動而全面地展現了寶島臺灣從遠古到現代的發展歷程,是目前祖國大陸出版的第一部《臺灣通史》。本部叢書編寫的過程是“兩岸一家親”的真實寫照,體現了兩岸學者的歷史擔當,為推動海峽兩岸史學界“共享史料、共寫史書”邁出了堅實的一步。這部《臺灣通史》的編撰出版,必將有利于海峽兩岸同胞正確認識臺灣史,為加深兩岸的相互理解、增進互信認同注入新的活力。希望兩岸雙方繼續推動“共享史料、共寫史書”,加強臺灣史、兩岸史的研究、整理、教育與傳播,不斷鞏固兩岸同胞共同的歷史記憶,促進同胞心靈契合,增進和平統一認同,凝聚起兩岸同胞致力于祖國統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共同意愿。
贈書儀式
首發式上,海峽兩岸關系協會、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閩南師范大學、海峽出版發行集團領導向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單位贈書。
《臺灣通史》(全六卷)
“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
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
陳支平 主編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20年11月出版
《臺灣通史》(六卷本)由閩南師范大學閩南文化研究院策劃、陳支平教授主編,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共計162萬余字。本書是第一部由海峽兩岸學者通力合作、共同撰著的全景式展示臺灣從遠古到現代發展的通史性著作。全書梳理了我國臺灣地區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方面的歷史進程,展現了兩岸同胞同宗同源、血脈相連的歷史事實。福建與臺灣一衣帶水,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文緣相承、商緣相連、法緣相循,于閩臺關系研究具有天然的優勢。
近年來,福建省高校、出版單位充分發揮地緣優勢,精心做好閩南文化與兩岸交流文章。閩南師范大學在閩南文化與兩岸融合發展學術研究方面成果顯著,在增進兩岸文化認同、服務兩岸文化交流中發揮積極作用。福建人民出版社長期致力于閩臺文化的挖掘、整理出版,始終把對臺出版作為特色板塊進行耕耘,在閩臺歷史讀物和文獻整理方面成果顯著?!杜_灣通史》(六卷本)是閩南師范大學和福建人民出版社深度合作出版的涉臺研究代表性學術著作。本書的出版發行將為推進閩臺文化研究,深化兩岸文化交流,反對“臺獨”史綱,促進兩岸心靈契合,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等方面提供堅實的資料基礎。 (部分照片轉自中國臺灣網 符海川攝)
(編輯:陳斯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