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當代中國教育學術史”叢書最新力作——《教育基本理論研究》出版
來源:福建教育出版社 發布時間:2025年02月28日 17:26
從西學東漸到世紀轉型
從體系建構到范疇演進
回溯教育基本理論來時路
看清學科未來研究向何處
《教育基本理論研究》一書通過學術史梳理,對國內教育基本理論研究領域進行了較為全面、充分及客觀的回顧和總結。書中首先回溯了從教育史到學術史的演進過程,以及從西學東漸到改革開放之前這段時間我國教育基本理論學科起步和成長的歷程,繼而從改革開放之后教育基本理論的制度化過程、多元格局、范疇演進方面對既有的文獻進行梳理和挖掘,分析學科在過去數十年間主要的研究方向、思想觀點、見解爭論以及研究進展,最后探索了21世紀以來教育基本理論研究的新進展及其轉向。本書的出版將有助于教育基本理論研究者完善學科認知、把握學科規律、深化學科發展。
作為一部系統展現我國教育基本理論學術脈絡的專著,本書不僅是學科發展的研究圖譜,更是未來學科深化研究、創新理論的思維引擎。
本書適合:
→ 教育學領域學者錨定研究坐標
→ 碩博研究生把握學術演進規律
→ 教育工作者提升理論研究素養
/作者簡介/
張斌賢,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重大人才工程特聘教授,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馬工程首席專家。
董標,華南師范大學教育學教授,主要研究教育基本理論和教育史。
程亮,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主要研究教育基本理論、教育倫理學、學校變革、兒童哲學等。
張建國,海南師范大學副教授,主要研究教育基本理論和經典人物的教育思想,已出版專著《教育學的地位》(2024)、譯著《教育學院的困擾》(2024)。
孫嘉蔚,上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師資博士后,主要研究教育基本理論、教育倫理學。
/目錄/
引言
第一章 從教育史到學術史
第一節 從《明儒學案》到《清儒學記》
第二節 從美索不達米亞到亞歷山大里亞
第三節 從象征革命到教育革命
第四節 從書寫教育到縮寫教育
第五節 從學術話語到理論事實
第二章 從西力東漸到改革開放
第一節 從五路十代到七十感懷
第二節 從幽澗流泉到催逼未來
第三章 “教育基本理論”的制度化
第一節 作為專業建制的“教育基本理論”
第二節 作為課程形態的“教育基本理論”
第三節 作為專業社群的“教育基本理論”
第四節 作為知識類型的“教育基本理論”
第四章 教育基本理論的多元格局
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研究
第二節 以基本問題為路徑
第三節 以學科架構為路徑
第四節 以教科書編寫為路徑
第五節 以資料建設為路徑
第五章 教育基本理論的范疇演進
第一節 教育的概念分析:以“本質”為主導
第二節 教育與人的問題:以“主體”為中心
第三節 教育與社會的關系:以“市場”為參照
第四節 教育學的問題:走向“元研究”
第六章 21世紀以來的教育基本理論
第一節 教育基本理論傳統主題的轉變
第二節 關于教育學自身的探索
第三節 教育學基本概念研究
第四節 教育基本理論的兩個轉向
重要文獻
后記
/精彩呈現(節選)/
引 言
教育基本理論學術史,對教育基本理論的事實(歷史和現狀,本叢書的意向是新近狀況)加以刻畫、解釋并批評,蘊含揭示理論事實演變規律、推演未來趨勢、促進理論發展的追求。理論事實,既是對象,又是目標,故是唯一中心。
逼近一部學術史的書寫目標,從摸索、學習并基本掌握法度和規則開始。受過學術史的專門訓練者,具備直接跳過這個起點的基礎,則先行對教育理論劃界,以便有的放矢。然后,基于法度和規則,書寫學術史。
學術自由。公共知識,是任何人在任何情況下展開任何批評的對象。教育基本理論也不例外。共和國法典中,沒有對任何批評方式、方法、途徑和環境的強制性法條。屬于“任何批評”范疇之一的專業批評,受法典保護,受規則約束。“保護”即不受任何非法干涉;“約束”即內化規則,自覺踐行。這是規則的價值,是專業批評與其他批評有別的標志。
學術史研究者遵規守則,以構建真實、真確和真誠的學術話語為己任,以專業共同體話語形態,為學術社群的自由交往服務。書寫學術史,或謂學術史批評,與能否取得學術成就,沒有直接聯系。學術成就不是學術交往的最終目的。
在自由交往中,真實、真確和真誠,既是規則,又是目標?;诜ǘ群鸵巹t,建立交往關系,即初始目的。唯真實、真確和真誠的學術話語行動,可望窺探、進而達至真知。真知,既回報三真,又增益批判。學術交往的中程目的,是理性批判,探求真知。學術交往的終極目的、學術規則的最高價值,在于超越文本,審美批判,返璞歸真,實現自由。以成就為目的的工具理性行動,與公開的或隱含的策略行動和操縱行動共謀,與真實、真確和真誠對抗、斗爭。勝利者,既不是不言自明的,也不是言之即明的。對此,片刻實踐無用武之地,長期歷史才是唯一判官?;蛑^,“時間是最好的法度”。
理論社群話語形態的基本指涉(其他割舍)是以言言事,不是以言行事,但無法排除以言起事。以言言事(locutionary act),即把受規則約束的學術話語,用在理論事實上,此外無所求。以言行事(illocutionary act),感恩戴德,信誓旦旦。溫良恭謙讓,“忽悠秦始皇”(陳振家),不在學術話語中,不在真知追求中。以言起事(perlocutionary act),不是目的。設使友人讀了這本書,愛上或厭棄教育基本理論,這并非作者的初衷。話語外溢效應,總是客觀存在的。
劃界方式、學術史的法度和規則,不是擺在那兒、為專業批評者隨意取用的。法度和規則系統的生滅流變,構成學術形態演變的標志,是比理論事實更高、更重要的學術史對象。習得學術史的法度和規則,自我規訓或謂“規范學習”(normative learning processes),是比探索并發現劃界方式更難、更復雜的以言行事。學術進化,是法度和規則的生成使然。學術創新,是法度和規則的升華使然。學術革命,是法度和規則的重建使然。在學術革命中,理論的顛覆或倒置,不是出自理論事實的必然邏輯,而是法度和規則的自我革命引導的、決定的。
……
我們的任務是寫出一本“教育基本理論學術史”(《教育基本理論研究》),不是“教育基本思想學術史”。理論,以概念表述判斷,以判斷構造命題,以命題形成結構,以完整書寫刊印傳播。教育基本理論學術史的對象,比虛擬的“教育基本思想學術史”明確,但也不是任何學術史書寫者,都能夠面面俱到的:理論文本的創意設計、基本構造、邏輯展開、核心命題、方法探索、知識基礎、制作背景、生產方式(如個人-團隊/自主-薦舉-資助)、傳播渠道、專業批評、媒介反應、人才培養、國際交流等等。
為了認識教育基本理論而訴求的教育史,與為了求得法度和規則所追溯的教育史,本來既無二致,也無裂痕,只是截取的斷面不同而已。一個是全程性、普遍性的,一個是斷代的、空間的。因為被稱為教育基本理論的學科,在我國只有大約半個世紀的歷史。法度和規則是普遍的,教育基本理論不是。
現在活躍的專業學會(組織、團體),以“學”結尾的居多。這“學”,是翻譯過來的。一些外文詞尾,如-ology,-ic,-ics等,千百年間,無定式地生成比較確定的含義。它們一般表示,劃出一塊地盤、發明一套方法、生產一門知識,成就一批英才。哲學沒有地盤、不生產知識,也未必發明得出一套方法。哲學不是學問,而是“友誼”。哲學,大抵算是“我”“愛”“思”三者融合狀態的一個標簽或符號。“基本理論”也不以“學”作結,但既不是哲學,也不是友誼。教育基本理論,是在撥亂反正、解放思想的大變局中,創生的一種學術構想、理論理想、擔道精神、批判取向。四位一體,漸而轉型為以專門人才培養為中心的學科建設。它親和哲學,講求友道,在各“學”的邊界之外、邊界之間,尋求生存空間,拓展發展空間。雖然它偶爾有意無意地透視各“學”并斷言,但很少付諸文字。即便寫出來,一般不公表。學術有趣,友誼曖昧,這是一例。
事實存在的教育基本理論、學科制度中的教育基本理論,不是同一概念(外延)?;蚩蓮囊磺锌梢妼懕局谐橄蟪鼋逃纠碚摰闹饕撚?,但得為專業社群承認其名實相符。教育學的專業社群,未達全球化,沒有類似國際足聯等的“學聯”(其實,有不少冒充的“國際”“世界”“全球”學聯)。一種學術傳統中的專業社群承認的,另一種不一定承認。不見西方學界存在稱為教育基本理論的學科、組織,不見哪種外文,能完美傳譯“教育基本理論”的概念和語境,但相似和通約的也不少見。
教育學(人物、學科、學術)的自身問題,教育世界的核心問題和普遍問題,各學科都遭遇。設使各“學”窺其一斑,基本理論則企圖囊括總成。對新中國的教育制度、教育改革、教育發展,教育基本理論自覺地肩負起學術責任,并在國際環境與和平發展的人類利益中,著力探索?,F有學科,有義務、有能力從事這方面重大問題的研究,教育基本理論的取向是理論主導的宏觀刻畫和整體斷言。
半個世紀以來,我國學科制度中的教育基本理論,成就不小,影響較大。擔當與批判,參與或介入,是教育基本理論主流的一個光榮傳統。教育基本理論相對繁榮,專業組織活動相當活躍,是與其光榮傳統分不開的。主流的光榮傳統不止一個。融通別“流”,含(拒)不入流,也是。所有這些,似乎創造了理論“自體”的法度和規則。感念傳承法度、自由交往和擔道精神,感念求真傳統、良好學風和組織規則。
對教育理論劃界,與尋求法度和規則,是不同性質的問題,難易不等。前者是眼前的技術活兒,實在干不好,還有回旋余地。后者則不然。它為尋根意識誘導,起步萬年之旅。游走環顧,探察學脈。氣象萬千,錯愕驚異。
在漫長的學術史自我規訓、規范學習和語境復習、材料預備(第一、二章)之后,我們從“改革開放”開始,主要書寫前述的三個方面(第三、四、五、六章)。為行文簡便,有時把“教育基本理論”簡化為“教育理論”“基本理論”。國際爭端,治制詭幻,勢派翻騰,兩極流易,既經獨特路徑,再以復合方式,刻畫和調控教育理論的行跡。以時間為經線、以論題為緯度、以情境為基點的陳述方式,勢必遭遇可測、不可測的困難和障礙。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化不可測為可測,變被動為主動,勉力為之。宏闊環境和直接背景,固不為學者掌控。期待某種學術社會學、學術政治學與學術史,聯合起來。
我們以我們的謙恭敬畏,防范我們的妄自尊大。明大義,攻難題,成事在天,勢所以然。淬礪自強,涵濡不息,調養出了接受不完美乃至大失敗的心態。
最后寫出最前面的文字,這是現代學術的一大特點。副文本壓迫文本,調控讀者。這是我們的局限與我們的書寫局限同在的確證。
/“當代中國教育學術史”叢書/
脈絡梳理,勾勒教育學術演進之軌跡
知往鑒來,啟迪教育學術發展之新程
本叢書旨在以教育學主要學科和學科領域為依托,通過學術史梳理,對中國教育研究近七十年(尤其是近四十年)的發展歷程進行較為全面、充分和客觀的回顧與總結,對教育研究的未來發展發揮知往鑒來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