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
您是否聽過“學鋼琴能提高數學成績”“畫畫能提升閱讀水平”這樣的說法?這種神奇的遷移效應真實存在嗎?藝術教育的意義僅僅是為了提升其他學科的能力嗎?
哈佛大學“零點計劃”專家艾倫·溫納教授帶領團隊深入藝術課堂,通過觀察、訪談和數據分析,得出了如下結論:藝術學習的價值并不在于直接提高考試成績,而在于培養孩子獨特的思維習慣。這些思維習慣,正是藝術家在創作時自然運用的方式,它們不僅能提升藝術能力,更能讓孩子在未來的學習、工作甚至人生中受益。
在《藝術教育:何去何從?》中,溫納教授提出了 “藝術工作室思維”的8種關鍵習慣:
工藝——精益求精,注重細節
參與并堅持——克服困難,持續投入
想象——跳出框架,大膽創新
表達——用藝術傳遞情感與思想
觀察——敏銳感知世界
反思——不斷調整與進步
拓展與探索——嘗試新方法,突破舒適區
理解藝術世界——欣賞不同文化,融入藝術社群
這些思維習慣可能無法用標準化測試衡量,但它們能幫助孩子成為更有創造力、更堅韌、更善于思考的人。溫納教授也探討了當今藝術教育的創新方法,并呼吁社會重新認識藝術的價值——它不該是教育體系中的匆匆過客,而應是培養未來人才的重要途徑。
如果您關心孩子的全面發展,或對藝術教育的真正意義感到好奇,本書將為您打開全新的視角。
藝術教育:何去何從?
[美]艾倫·溫納 著
胡 泊 于曉航 陳丹藝 譯
王紹祥 葉伊婧 審校
出版日期:2025年3月
ISBN:978-7-5758-0362-5
定價:33.00元
圖書作者
艾倫·溫納(Ellen Winner), 美國波士頓學院心理學榮休教授,哈佛大學教育研究生院“零點計劃”(Project Zero)核心成員,主要研究典型兒童與天才兒童的藝術發展規律、藝術教育及藝術哲學問題。
主要譯者
胡泊,中國人民大學美學博士、教育學博士后,福建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福建省美育研究院執行院長。
目 錄
前言
第一章 1982年的瑞吉歐·艾米利亞之旅
第二章 1987年的中國之旅
第三章 19世紀的美國藝術教育:與中國之比較
第四章 全人教育理念下的藝術:進步主義的反叛
第五章 進步主義的兩大分支:教育中的藝術與審美教育
第六章 藝術教育學術化:學科本位藝術教育
第七章 以創作為中心:作為學科本位藝術教育替代方案的藝術推進計劃
第八章 標準與評價:真實性與信度之爭
第九章 功利主義的困境:藝術作為提升學科表現的手段
第十章 工作室思維:為培養思維習慣而教
第十一章 重新構想21世紀的藝術教育
后記
參考文獻
譯者序(節選)
在當今全球教育體系中,創新與全面發展的理念已成為主流。然而,盡管藝術教育在培養創造力、批判性思維及人文素養方面具有獨特且不可替代的價值,它仍時常被邊緣化,難以在主流教育體系中占據應有的位置。該現象背后隱藏著哪些教育與文化矛盾?藝術教育是否被低估了其在激發創造力、培養批判性思維和人文素養方面的獨特價值?在技術和實用技能備受推崇的今天,藝術教育又如何為學生提供更加全面的認知與感知能力?這些問題不僅揭示了現代教育的困境,也促使我們重新審視藝術教育的本質——它僅僅是“培養藝術家”的工具,還是理應成為每個學生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基石?
隨著現代化進程的推進,藝術教育在全球教育體系中的地位經歷了幾度起伏。本書從20世紀80年代意大利瑞吉歐·艾米利亞幼兒園的教育模式和中國北京、南京的具體案例研究開始,回顧了美國自19世紀以來藝術教育實踐的深刻變化。從19世紀的初步探索,到20世紀的理論突破,期間經歷了漫長的“學科化”改革,藝術教育逐漸成為學校教育體系的一部分。進入21世紀,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背景促使藝術教育正經歷新一輪的“復興”與轉型,其內涵和功能早已超越了簡單的“職業訓練”或“美學欣賞”,逐漸成為培養創造性思維和全面素質的關鍵力量。
回顧美國藝術教育的發展歷程,得以窺見教育體系中對“實用性”與“可測量性”的過度關注,是如何深刻地影響了藝術教育的地位及其發展。然而,根本問題在于,此種偏重標準化和效益導向的傾向,忽視了藝術教育在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批判性能力與人文素養等“軟實力”方面的獨特作用——這些無法通過標準化考試衡量的能力,正是學生全面發展的核心所在。正如本書開篇朱尼厄斯·埃迪所言,藝術教育是現代教育體系中的“不速之客”,它在長期的邊緣化中艱難求存,似乎從未被真正“應邀而至”。書中展現的趨勢表明,美國藝術教育歷史上的兩次重要發展皆源于對其“工具性”價值的重新認同:第一次,藝術被視為支撐工業社會的技能工具;第二次,藝術作為促進其他學科(如數學、科學等)發展的工具獲得關注。因此,使用“不速之客”來形容藝術教育,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它在現代教育體系中的邊緣化地位。藝術教育未能持續獲得系統性重視,往往是在“有用”時受到青睞,而在其“工具性”不再被需要時則被忽視或排擠。
艾倫·溫納教授通過“不速之客”這一巧妙的雙關語,揭示了藝術教育在教育歷史中的尷尬處境。藝術教育,猶如一個“不請自來”的訪客,徘徊在教育的邊緣,卻蘊含著改變教育格局的巨大潛力。這一形象道出了藝術教育在全球教育體系中的局外人地位,也促使我們重新思考:藝術教育應如何被重新定位,才能成為全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并走上教育舞臺的核心地位?
對此,溫納教授通過深刻的分析與豐富的案例表明,藝術教育并非可有可無的“邊緣角色”,而是應當登上教育舞臺核心的“應邀嘉賓”。此外,得益于歷史廣度與個人深度的交匯,本書不僅是學術研究的厚重結晶,更是一部充滿洞見的教育反思。透過歷史與現實的雙重鏡像,作者深刻勾勒出藝術教育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演變軌跡,并探討了其在全球化與多元文化的沖擊下,如何走向未來的可能性。這一過程不僅涉及對藝術教育傳統的回顧,更是一種對未來教育形態的展望,力圖為讀者提供深刻的反思與啟發。
本書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幫助我們反思當前教育體制中的不足與局限,更進一步思考如何在全球化與技術發展的背景下,為未來的藝術教育構建更加全面和深遠的框架。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藝術教育的未來,在于它能否突破現有的邊界,成為教育體系的核心力量。它不應再是旁觀者,而應成為推動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動力。正如溫納教授所言:“藝術通過其多樣的形式,展現并幫助我們領悟那些最深刻的生命體驗——愛與失去、出生與死亡、童年與暮年、善良與不公。如果教育的使命是引導孩子們學習人類最重要的發明,那么沒有藝術的參與,教育就無法臻于完善。”我誠摯地希望,通過對本書的譯介,能夠激發讀者對藝術教育的深入思考,并在未來的教育實踐中,賦予其應有的尊重與重視。
(編輯:張紫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