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閱見經典 | 書評:陳嘉庚書信中的教育家精神
來源:《福建日報》2025年5月6日     發布時間:2025年05月10日 16:04

https://img.xiumi.us/xmi/ua/2zOUL/i/5d67a6f2ce6ea0919aa233291b00a88f-sz_689896.png


陳嘉庚書信中的教育家精神
文 /廖永健

        在協助編纂《陳嘉庚文集》過程中,2024年筆者得以謄寫???0多封陳嘉庚親筆書信(收藏于廈門市集美學校委員會《陳嘉庚檔案》)。這批寫給其教育事業襄助者的書信塵封多年,時間跨度長達25年(1932—1957年),字數近3萬字。紙短情長,一封封“嘉”書,字字句句記錄了一位“百年巨匠”的上下求索,映照出深厚的教育家精神。

https://img.xiumi.us/xmi/ua/2zOUL/i/cb56d8ba3066183d3aa2bc1f7bae4784-sz_1169927.png
陳嘉庚提倡開辦“工科”的信函(1937年6月30日)

        1937年,時年63歲的陳嘉庚在給校董陳村牧的多封信箋中說“自己二三年來血氣衰退……如執此簡便鐵筆,常常手與心違”,但“每念先到梓里”“莫非為廈大事與本校計”,教導師生在國難之時“務希堅持毅力,勇志鎮定”“勉勵勤奮”,加強“國家精神、復興民族之貫(灌)輸”。1953年4月1日,陳嘉庚給時任集友銀行上海分行經理的邱方坤寫信:“我在洋景況二十余年來,辛苦萬狀,勉強支持集美學校之存在”,但仍決心以“無我”的境界傾資興學,“(財富)由我手來,由我用出了。我自來志愿與共存亡,不負初衷而已耳”。

        陳嘉庚堅持立德先立師、樹人先正己,身教重于言傳,臻于人格的完善與境界的開拓。在“遭此全世界不景之遇”最嚴峻的時刻,1932年6月18日陳嘉庚在給葉淵的信中說:“集美為義務學校,負有半義務之性質。在鄙意,義務之物質,弟個人血汗負擔;義務之精神,教員應兼備”,要求廣大教師恪守職業道德的自覺。陳嘉庚不顧“個人之落魄”“盡行破產”,決然“誠意辦學”,函告廈大并集美“切不可輕棄”,“蓋(學校和教師)大眾所瞻、模范社會,尤當以身作則”,要主動承擔起為國育才的使命。

        1941年春,內遷閩中的集美學校陷入最困難的時期。陳嘉庚于20世紀20年代設在廈門專司集美學校、廈大經費匯兌兼錢莊的“集通行”也內遷安溪并清盤。當年2月9日、3月13日、4月19日,陳嘉庚接連致函陳村牧,對支持過學校事業但已流離失所的儲戶鏗鏘承諾:“存戶不拘有無利息,概行清還為要。”“若債戶未來領……按可存之款可寄妥銀行生息。”以自身高度的誠信品格為人師表。

        陳嘉庚善于更新育人理念和育人方式。1937年6月6日,他去函對助力福建農業“根本”的集美農林學校表達關切:“請注意農林之發展……實事研究試驗,為將來教導農夫之實益,切切不可……作種植營業之性質。”對當時各地學校招生“競爭”展示寬廣胸襟:“本校以義務犧牲,凡無須本校收容者,本校應讓之避之,萬萬不可事競爭為宗旨。”他引用“西哲云:當為人模范,勿模范于人”,表示“師范校、水產校、農林校,乏人可辦,我負責而辦之”,辦教育“就是無他人可能辦到,而本校應負職責,不計困難而提倡辦之”,“其原因無他,當取在吾閩南最需要之學科,能實益青年生計與出路是也”。



1937年6月15日,陳嘉庚致函陳村牧商討辦學、招生等事宜

        在陳嘉庚看來,提升教育質量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學校“復興”。1937年6月15日,他叮囑思考“職業教育應如何悉心倡辦,向江浙等處調查有無可以借鏡”;指出重在師資,“希注意籌備及覓聘教師耳”。8月3日來信則專門探討僑生教育,鼓勵僑生回國就學,但提出要考慮“梓里農業以閩南農事切需之人才用,及本校艱難之造就,萬萬不可不切實打算,期人人有實益”。

        陳嘉庚總是以直面問題的非凡勇氣探索教育救國之道。1937年6月30日給陳村牧的信中,陳嘉庚開創性地提出集美學校“復興”戰略:“余并希望新年來可否加辦一科——工科”“集思廣益,極力向諸實業科求為本校特出路,經辦他人之未能辦為至要。若工科一門,得覓有頭緒,來年可以開班者,則本校便有農、商、水、工等校,其聲價與實益毋須再贅也”。激勵教育團隊“務希虛懷立志,極力變更新的科目,萬萬不可依倚容易辦到師、中二科之株守不化也”。

        7月9日,陳嘉庚咨詢專家意見后,就學校與實訓工廠的關系提出看法:“若工科,須待已興工廠作罐頭之后,再興辦工業。”因為“水校要擴展至能開罐頭廠,實非容易。蓋內海之魚鮮可造罐頭者,就有少可,亦乏消(銷)路”。他從培養人才的角度提出論證:“工科不在作罐頭之工程,如作罐頭何須工校學習數年?”“既不曉閩中最需用何項工校出路,而必設教之科?”

        陳嘉庚以愛的螢燭之火給學生以光亮,用大愛書寫教育人生。1937年6月15日,致信陳村牧:“本校要求代表閩南大眾貧生出路,計造將來千萬人幸福。”面對廣大無學可上的“貧生”,說“初事無良好機關振作之學校,而我當負責提倡之、模范之”,“然后我再力謀全閩南他人未能幫之學校,而極力注意提倡之、創始之”。在1937年的信箋中,陳嘉庚6月6日談到減免學費,“(學費)水產、農林、師范概免……若貧生則免收”;如自己入股的公司有盈利,下學期“學費一切均免、宿費亦然,師范、農林伙食均免……前時并收各費可免者,盡行裁去”。

        陳嘉庚信中雖常強調“閩南”,事實上是立足家鄉示范、胸懷全球視域。1937年6月15日信中對“經驗及招生之便利”卻被停辦的師范科“無復活之希望”感到遺憾,認為“當時若無本校,則閩南及南洋教育安有如此發達”。他放眼海外擴充教育,“往緬甸、暹羅、爪哇、西貢、蘇島等處招生”“大約二百名加減”。7月9日規劃海外招生:“蓋僑生之眾,貧生乏別??扇?,我又不分省界,故逐年按招百余名,至二三百名,實非奢望。”以一己之力承擔僑生教育,“無論貧富子弟一律免費”“為鼓勵僑胞愛國起見,而精神上收效”。

        今天重溫陳嘉庚這批書信,我們看到一位“社會活動家型教育家”百年樹人的獨特魅力,看到一座可資構筑新時代教育家精神的高地。

(作者單位:集美大學圖書館)


今日薦讀

《陳嘉庚文集》
許金頂 陳毅明  主編
福建教育出版社

        《陳嘉庚文集》力求全面收集整理陳嘉庚生前著述、書信、言論、電函及通啟等文獻并按內容屬性分為著述、言論、書信、文牘四卷。 

        著述卷主要收錄陳嘉庚公開刊行的著作,如《南僑回憶錄》《新中國觀感集》等。言論卷主要收錄陳嘉庚在各種正式場合發表的演講及接受各類報刊記者采訪時所發表的言論等。書信卷收錄陳嘉庚與親朋、合作伙伴往來書信。文牘卷主要收錄以陳嘉庚名義或由其簽發的旗下公司、各種社會機構的公告、啟事等公文屬性明顯的文章。

        文集約300萬字,是目前為止國內收錄陳嘉庚先生著作、言論、書信、文牘等資料的集大成作品,其中不少文章為國內首次公開,全面展示了陳嘉庚先生的人生歷程及思想脈絡,映照出20世紀中國人救亡圖存、追求民族復興的時代圖景。








 (編輯:張紫妍)
97久久精品无码_色欲天天婬色婬香综合网_国产乱老熟视频网_天天爱天天做久久狼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