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書評:AI大潮下,一部家長不容錯過的藝術教育指南
來源:中國出版傳媒商報?福建教     發布時間:2025年05月13日 16:17
 
  艾倫·溫納教授的《藝術教育:何去何從?》一書,仿佛在中國家長選擇孩子藝術教育之路時亮起的一盞明燈,其以橫跨兩個世紀的教育實踐研究,為身處功利主義迷霧中的家長們指點了迷津:藝術教育不是徘徊于教育體系邊緣的“不速之客”,恰恰相反,它是教育體系的核心力量,而其所塑造的,更是AI時代人才的核心競爭力。

  關于藝術教育與學科成績間的關系,作者給出了顛覆性答案:藝術對數學、閱讀等學科的“遷移效應”微乎其微。然而,溫納教授也指出,藝術教育的價值,恰恰無須依附其他學科和目的而存在。書中對比了19世紀美國工業繪圖課與當代藝術教育:前者將繪畫教育降格為對流水線工人的技能培訓;后者則通過“藝術推進計劃”,讓學生在長期項目中,通過自主探索與試錯,逐步建立起具有批判性的藝術思維。

  對于藝術該怎么教、如何學,書中遙遙相對的一組對比,或許能引發中國家長們的思考——南京某重點小學的美術課堂上,孩子們一絲不茍地臨摹教師示范的墨蝦圖,50張“作品”如復印般精確。然而,當這些通過臨摹學習藝術的孩子們面對一輛嬰兒車展開寫生時,他們的筆觸與畫風中,卻絲毫沒有流露在畫蝦訓練中習得的含蓄、極簡的傳統中國畫風格——這暴露了模仿式藝術教學的巨大缺陷。與之相對,在意大利的瑞吉歐幼兒園,4歲的孩子們圍坐在巨幅畫紙旁,一邊用油彩探索葉子投下的光影,一邊爭論“影子消失時去了哪里?”對此,溫納教授指出,高質量的藝術教育,能培養孩子8種藝術思維習慣——參與并堅持、想象、表達、觀察、反思、拓展與探索、理解藝術世界、工藝。這些能力,遠比一幅完美的臨摹作品珍貴。在協同創作時,瑞吉歐的孩子們所掌握的,絕不僅僅是繪畫技巧,更是空間推理、團隊協作和面對真實問題時的解決能力。真正的藝術教育,從不刻意追求標準答案,只在不經意間,為孩子的未來埋下創新思維的種子。

  對于常年奔波于孩子藝術培訓之路上的家長們而言,《藝術教育:何去何從?》一書的價值顯而易見,它在提供理論洞見的同時,也不乏極具操作性的行動指南。打開它,家長們除了借助作者對主流藝術教育誤區的批判,樹立更科學的藝術教育觀,還可以以“拿來主義”的心態,靈活地將書中的實操技巧運用于孩子的藝術教育之路。

  從該書的理論視域中展望未來,我們不難得出結論——AI時代的迫近,將更加凸顯純粹的藝術教育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價值。當Mid Journey可以瞬間生成專業級插畫,當SORA可以輕松將文本轉化為視頻,機械化的藝術技藝正加速貶值。真正的競爭力,在于人類獨有的藝術思維。正如書中所展現的,在21世紀的藝術課堂里,學生用數字媒體解構社會議題,通過裝置藝術探討生態危機,在虛擬現實中構建敘事空間,這些藝術實踐培養出的跨媒介創造力、復雜問題視覺化能力和情感共鳴力,正是未來人類駕馭AI的核心優勢。在這個日益被AI重構的世界里,藝術不再是風花雪月的點綴,而是關乎人類文明存續的必修課。當算法能模仿倫勃朗的筆觸,卻讀不懂《格爾尼卡》的反戰吶喊;當智能音箱能演奏肖邦的練習曲,卻理解不了《月光》中孤獨的詩性,人類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藝術教育賦予孩子的獨特價值——用色彩訴說悲歡、用形象傳遞思想、用不確定對抗機械的“人”的溫度。因此,引申一步看,書中的理念也在提醒每一位家長,培養AI時代人才的教育藍圖中,藝術不再是可答可不答的附加題,它已然成為一道必答題。

  溫納教授認為,藝術教育的終極目的,并不是培養藝術家,而是培育一個個完整的人。當今天的中國家長們正為藝術教育圈的“內卷”而焦慮時,該書提供了跳出競爭的嶄新視角——在AI性能日趨強大,AI應用日漸普及的今天,那些能用藝術思維理解復雜系統,能用創造性表達鏈接人類情感,能用審美判斷做出價值選擇的孩子,將為自己的個體生活創造更大的價值,并在人類文明的長卷上添加溫暖、璀璨的注腳。

(作者:徐天白,福建創智聯盟數字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藝術教育:何去何從?》
[美]艾倫·溫納 著 
胡 泊 于曉航 陳丹藝 譯
王紹祥 葉伊婧 審校
出版日期:2025年3月
ISBN:978-7-5758-0362-5

 

 




(編輯:張紫妍)
97久久精品无码_色欲天天婬色婬香综合网_国产乱老熟视频网_天天爱天天做久久狼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