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在赴布達佩斯對匈牙利進行國事訪問之際,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匈牙利民族報》發表題為《攜手引領中匈關系駛入“黃金航道”》的署名文章,文章中提到“……愛國詩人裴多菲的詩作膾炙人口……”。
裴多菲著名的《自由與愛情》詩句:“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讓這位匈牙利詩人走進了中國人的心靈記憶。最先翻譯這首詩歌的中國人是殷夫,魯迅也是較早將裴多菲作品介紹到中國國內的人。
可是,你或許不知道,第一位參與裴多菲詩歌漢語譯介的人,是一位福建人。
他,便是被稱為“中學西漸第一人”的陳季同。
陳季同(1852—1907),福建侯官(今福州)人。1867年,他十六歲時考入福建船政局附設的求是堂藝局前學堂讀書。在這里,陳季同打下了扎實的法文基礎。光緒元年(1875)年初,作為船政第一屆學生畢業,陳季同與魏瀚、劉步蟾、林泰曾等人,以“在學堂多年,西學最優”,被船政局錄用。
船政第一屆畢業生合照 圖源:新華每日電訊
1877年3月,福建船政局選派35名學生從福州啟程赴歐洲學習,其中有后來成為著名人物的嚴復、馬建忠、劉步蟾、林泰曾、鄧世昌、薩鎮冰等人。
次年,陳季同擔任中國首任出使英法大臣郭嵩燾的法文翻譯,幾年之后,他就已經在外交界嶄露頭角了。
在與陳季同交往的歐洲人物中,當時的一位畫家亨利·比瓦(Henri Biva)就曾在《北華捷報》上說:“從外交角度坦率地說,因為有了這個年輕翻譯的活動,中國才開始在歐洲嶄露頭角。”
法國漢學家巴斯蒂對于陳季同風采的評價 截圖自紀錄片《船政學堂》
1988年,在世界第一本比較文學期刊《世界文學比較評論》(Acta Comparationis Litterarum Universarum)第4卷第67、68期合刊上刊登了碩特、陳季同合作翻譯的裴多菲的名篇《動彼柔枝》(現常見譯為《小樹顫抖著》)。
《世界文學比較評論》(Acta Comparationis Litterarum Universarum)民謠選和裴多菲民謠詩選
作為一名譯者,陳季同敏銳地察覺到將中國文化傳播到西方,要讓西方公眾理解中國人的重要意義,有著成為中外文化交流橋梁的自覺。
他努力向中國人譯介西方著作,他獨立翻譯了《拿破侖法典》,翻譯雨果的小說《九三年》及劇本《呂伯蘭》《歐那尼》《銀瓶怨》,莫里哀的《夫人學堂》及左拉的《南丹與奈依夫人》等作品。
《中國人的自畫像》書影(1884年版,陳季同簽名版)
他更向世界推廣中國的文化。從1884年發表第一篇西文作品開始,到1904年最后一部著作出版,據統計,陳季同發表了《中國人的自畫像》《中國人的戲劇》《中國故事集》《中國的娛樂》《黃衫客傳奇》《巴黎人》《吾國》《英勇的愛》,作品在法國多次再版(有的再版十余次),被譯成英、德、意、西、丹麥等多種文字,在歐洲產生廣泛影響。
他率先把《聊齋志異》譯成法文譯本,從而推出了介紹中國文化的西文暢銷書。譯作名為《中國故事集》,1884年在法國出版。
21世紀依然出版的陳季同作品《中國人的戲劇》(2015年版)《黃衫客傳奇》(2016年版),可見陳季同在歐洲的影響力
陳季同認為《聊齋》中每一篇都“構成了一個民族的自身生活”,它最“能完整地體現一個國家的風俗習慣”,在一定意義上,它“比所有其他形式更能完美地表現一個民族的內心生活和愿望,也能表現出一個民族理解幸福的獨特方式”。
夏爾·卡斯特拉尼創作于1889年巴黎世博會的《“巴黎名流”全景畫》,其中第22張有兩位中國人,作者將右者標注為陳季同。他們前方戴高禮帽的是法國工業家及收藏家埃米爾·吉美。
介乎中外文化之間,陳季同免不了要比較。但他始終堅守著中華文化的審美立場,他說:“我們的較為平靜,與一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古老國度相稱。”(圖文節選轉載自福建日報)
相關閱讀:
“福建歷史文化名人叢書”
《陳季同——中西文化交流先驅》
林怡 編著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19年10月出版
內容簡介:
本書講述了晚清時在歐洲極具影響力的中國外交官陳季同的事跡。陳季同(1851-1907),福建侯官(今屬福州)人,精通多國語言,他在歐洲不遺余力地宣揚中華文明,也在中國大力譯介西學。他力圖保衛臺灣,救災華北,躊躇滿志,卻報國志難酬。本書通過行文敘事,表現出一代中西文化交流先驅的風采。
(編輯:陳斯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