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燕 :改編成圖像小說 一直我的心愿
《我的媽媽是精靈》的作者陳丹燕,她不僅擁有天馬行空的想象力,還擁有將想象轉化為文字的非凡能力。該書描述了一個孩子發現自己的母親不同于常人,而是一位擁有魔法力量的精靈的故事。在構思這個故事時,作者深受自己童年時期對于神秘事物的好奇心和對母親的深厚感情的影響。
Q
《我的媽媽是精靈》被改編成圖像小說的過程中,你是如何參與到故事的藝術再創造中?你認為圖像小說這一形式如何豐富了原作的情感表達和敘事層次?對于畫面中的細節描繪,你覺得畫作者捕捉到哪些原著中的精髓?
A
我個人一直非常喜歡圖像,因此把這本小說改編成圖像小說一直都是我的心愿,但這個過程非常漫長,這本小說在1997年初版以來,有一些富有經驗的繪本作者先后嘗試過圖像小說的創作,但都不成功,甚至無法完成大綱的梳理。這次圖像小說出版,我從心里覺得欣喜。
圖像小說相對文本來說就是一種新的形式,它的改編在我看來與電影的分鏡頭劇本更接近,我個人不參與改編。小說的確提供了比較圖像化的表達與細節,但將一個具有大量比喻和細節以及隱喻的文本改編成具象的分鏡頭,也許是比改編一本故事線明晰的文本要困難許多。這個圖像小說更接近圖像敘事和表達,需要做大量工作,還要有對故事本身充分細節的駕馭能力。我由衷地祝賀圖像小說的團隊契而不舍工作這么多年,最后完成了它。一般來說,小說的原著作者很難認同改編,因為舍去的那部分也是自己的心血,但是我還是比較認同這個版本的改編。
Q
你的小說探討了家庭、愛與分離等深刻主題,在圖像小說版中,這些情感和主題以視覺藝術的形式得到了新的詮釋。能否分享一下,在看到自己的文字轉化為生動的畫面時,你有哪些感觸或驚喜?你覺得這部圖像小說將如何幫助年輕讀者更好地理解和接納生活中的變故與成長的挑戰?
A
我從未相信兒童文學作品只能表達粗淺的人生,我相信優秀的兒童文學討論的都是人生基本哲學問題,只是用了孩子般的視角和語言,這個視角和語言恰好是最能表述人生重大的基本問題的。因此兒童文學是一種近乎于詩歌的形式,凝練并充滿感情地抵達了人生的核心問題,只是由于它完成的困難,能做好的作品很少很少。我希望自己保持自己對兒童文學的初心與方向,在自己的努力中嘗試走向這個方向。在《我的媽媽是精靈》中,我致敬了我以為那些不朽的優秀童書,比如《彼得潘》,《人魚公主》,《羽衣》,《河童》等等。這些優秀的作品,在我學習兒童文學寫作時都曾給我深刻的影響。還有一些優秀的詩歌,比如普希金的《石像》,歌德的《浮士德》,勃朗寧的《吹笛人》。以及中國江南古老戲曲故事,比如《白蛇傳》。這部圖像小說的改變者和繪制者都是我的下一代人,責任編輯也是我的下一代人,他們是在很不一樣的文化背景和社會現實中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當我看到圖像中出現了我腦海在寫作中才會出現的畫面時,我心中充滿了感激。
這個問題非常準確地提出了這本書的要點,這是一本嚴肅的書,討論的就是一個孩子的成長需要經歷怎樣的挑戰,經歷這樣的挑戰有多困難,戰勝困難需要怎樣的品質。孩子的成長總是要經歷許多的不容易,但這樣的經歷將會如何讓這個孩子變得更仁慈,更堅強,更好。讓一個孩子變得更好,這就是兒童文學的使命。圖像小說中那個穿著紅衣裳的小姑娘,看上去就像個小小的勇士,我相信讀者能在她的臉孔上看到生活的美好。生活的美好在于一個人經歷了挑戰后,變得比原來更好看了。這是我非常感激圖像小說創作團隊的。我不記得自己在許多次頭腦激蕩會議時談及這一點,但在這本厚厚的書的最后幾頁,我看到了自己也許從未想到過的面容,但它原本一直都在我心中。
到了陳淼淼長成一個真正的少女,找到了自己喜愛的專業,我心里,她變得多么美好,她是一個真正的美少女戰士了。
主筆幽川:反復閱讀原著 把握情感基調和敘事節奏
負責將《我的媽媽是精靈》這個美妙故事視覺化的繪畫團隊子鵺坊,他們通過細膩的筆觸、明亮的色彩和生動的形象,為讀者創造了一個充滿魔幻色彩的世界。每一幅插圖都如同一個個窗口,讓讀者得以窺見那個奇異世界的一角。繪畫團隊表示,他們在繪畫過程中不斷與作者交流,確保每一個細節都能忠實地反映作者的原意和書中的情感。
Q
在改編《我的媽媽是精靈》這部經典兒童文學作品為圖像小說的過程中,你是如何把握原著的情感基調和敘事節奏的?在視覺表現上,你是如何選擇藝術風格來貼合故事中的奇幻元素以及深層次的人文關懷,同時又能吸引不同年齡層讀者的?
A
主筆幽川:
在敘事的情感渲染和節奏掌控過程中,我們首要依賴于對原作的多次深入閱讀,并融入個人的生活的體驗和感悟,比如日常的一些生活小細節:喝水,吃飯,與父母的相處,在學校的生活等等。此外,對原著以及其他經典圖像小說的研讀、技巧提煉,以及與同伴的互動討論,均在我們的繪制旅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對于分鏡草圖的細致打磨,我們將自身置于讀者的立場,通過反復多次的審視、閱讀和修改,來確保細節的準確性與感染力。 選擇藝術風格時,更多地從原著的情感驅動出發,把自己的體會、情緒與原著相結合,比如對家人的情感,與自己父母的愛恨糾葛,對于學習這個少年時重要的任務的愛恨情仇等等。盡管作品根植于奇幻元素,但我們更加注重深層的人文關懷——它通常隱匿于那些透過真實感情緒與豐富情感展露的情節之中。有意地簡化畫風不僅有助于維護故事的真實質感,也希望可以讓讀者的閱讀體驗更為流暢。正是基于這些考量,我們才最終確定了當前的繪畫風格。
把握情感基調和敘事節奏主要是依靠反復閱讀原著,再結合個人生活體驗,其次閱讀、學習經典作品的處理技巧,以及和同伴討論也提供了很多幫助,最后把自己當做讀者去對分鏡草圖的反復閱讀,再進行修改也非常重要。在藝術風格的選擇上,也是更多從對原著的感受上出發,雖然是有奇幻設定的作品,但深層次的人文關懷更多依附于充滿真實感的情節與情感表達的故事上,適當簡潔的畫風更有助于保留真實感,閱讀起來也更加輕松,因此選擇了現在這個風格。
A
鵺:
陳丹燕老師的《我的媽媽是精靈》這本書可以說非常難以改編了!在前期準備的過程中,我們就發現原著的節奏非常流暢,每個細節描寫都有它應有的作用。我們所面臨的,不僅僅是如何忠實地再現這些細節,更要表達故事的敘事韻律和情感力度,取舍真的很難,可以說這是我們做分鏡最難的一部圖像小說了!
前期項目組為了把控節奏,整部小說反反復復閱讀十幾遍,大家把內容熟悉到,閉上眼睛,整個故事會像電影一樣在腦海里演出來的地步。并且為了還原原著的情景和細節,項目組也多次去上海實地取景考察,將故事里的場景一遍遍走過,使畫面感更強,更深刻。這樣大家在討論分鏡的敘事節奏和情感基調的時候,每個人心里就已經有故事重點了。整部故事的“啟承轉接”定好,再用“分段法”定下每一個章節自己的故事節奏——《我的媽媽是精靈》的每個章節都有自己的故事重點和新奇點,項目組一起討論回憶小時候的細節,盡力結合自己的記憶情感和原著情緒來呈現,故事的節奏感和趣味性就可以體現出來了。
當然,要把握好節奏,這些還遠遠不夠,后期分鏡繪制中,我們反反復復也改了七八遍,反復閱讀,反復比讀,直到故事節奏我們自己讀著滿意了為止。
藝術風格方面,因為故事發生在八九十年代,我們既想體現年代感,又不想讓故事畫面感覺比較陳舊,并且想做出畫面的美感和趣味性,所以我們參考了一些平面視覺的畫面理論,引入了一些例如穆夏的繪畫設計風格,加上之前說的反復閱讀,心里面的畫面感已經在了,所以就“水到渠成”了。
Q
在創作過程中,對于原作中陳淼淼發現母親真實身份的震撼場景、母女間真摯情感的表現以及父親堅決離婚這一沖突點,你是如何通過漫畫分鏡與人物表情動作設計來強化這些情節的戲劇張力和情感沖擊力的?此外,你希望通過這部圖像小說給新老讀者帶來哪些不同于文字閱讀的新體驗或感悟?
A
主筆幽川:
會用一些連續的鏡頭和特寫去描繪陳淼淼對父母的觀察,以及在此過程中她個人的情感。比如第一話,媽媽變藍的第一幕特寫沒有畫媽媽的臉,而是更多表現她的身體泛起藍色,此刻孩子被離奇的情況驚嚇,沒有第一時間開始擔心媽媽,這是一個很真實的表現。在把文字變成圖像的過程中其實需要加入了很多個人體驗,也是分享自己對這個故事的想象與感受,希望讀者有愉快的閱讀體驗,并在這過程中有產生一些共鳴就很好了。
A
鵺:
我覺得這部分比較難的是:既要把握情緒節奏,又要體現小孩子細膩且下意識的反應。我們選用了比較“電影化”的鏡頭感,通過小分鏡來表現緊張但細膩的情節,通過突然出現的大畫面來表現“震撼”或者“驚訝”,這樣用畫面的張力來帶動讀者情緒。
陳丹燕老師的《我的媽媽是精靈》是我們繪制的小說里,我們團隊最喜歡的小說之一。每次讀到媽媽和淼淼遇到男子抱著“精靈小孩”那段對話時,我都想哭。每次讀到淼淼讀書的“痛苦”,我都聯想到自己的上學時光。這是一部既“現實”又奇幻的作品,真真切切,卻又神奇美妙。我們讀這部作品的感受,會點點滴滴融入我們繪制的畫面里去,所呈現的就是我們作為繪者自己的讀書感受,也希望讀者可以感受到我們的感動,感受到這本書的“神奇力量”,還有“老上海”的美好時光。這部書,其實我覺得不僅僅是一部僅適合小孩子讀的書,我與一些讀者交流過,她們很多人長大成人了也在回頭閱讀,每一次讀,感觸都不一樣。也希望我們繪制的這本《我的媽媽是精靈》,也可以帶給不同年齡段的讀者不同的閱讀情感和共鳴吧。
編輯 :
將故事的情感傳遞放在首位
編輯團隊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他們將故事中的每一個轉折點打磨得更加流暢,每一次情感波動都調整得更加精準。編輯們不僅仔細校對語言,確保沒有語病和錯別字,還與作者緊密合作,討論如何更好地展現故事情節和人物性格。他們的努力使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故事,而是一個完整的、富有層次的兒童文學作品。
Q
在編輯《我的媽媽是精靈》的圖像小說過程中,你是如何確保原作的精神內涵和情感深度得以準確、生動地通過視覺敘事展現出來的?在與繪者團隊合作時,你采取了哪些具體策略來協調文字內容與圖像表現之間的關系,以保持故事核心價值的一致性?
A
在編輯《我的媽媽是精靈》圖像小說版的過程中,我高度重視原作的精神內涵和情感深度的傳遞。為了確保這些精髓能夠通過視覺敘事得到準確、生動的表現,我采取了以下策略:
首先,與繪者團隊進行了深入細致的溝通,共同研讀原著,梳理出故事的關鍵情節和人物心理變化,特別是陳淼淼發現母親身份真相后的心路歷程以及整個家庭面臨的挑戰。
其次,在改編過程中,我嚴格監督漫畫腳本的撰寫,保證對話和旁白盡可能忠實于原著,同時鼓勵繪者團隊以畫面語言來強化文字無法直接表達的情感層次,比如通過角色的表情變化、場景氛圍渲染等手法來展現角色內心的掙扎與成長。
再次,我們在畫面布局和色彩設計上也下足功夫,力求每一個分鏡都能呼應并深化原文的主題。例如,在描繪精靈世界時采用夢幻而神秘的色彩,而在表現人間親情糾葛時,則運用更為寫實且富有溫度的色調。
最后,我會定期審閱漫畫草稿,不斷調整和完善細節,確保圖文結合緊密,既保持故事核心價值的一致性,又充分利用漫畫這一藝術形式的獨特優勢,為讀者帶來新穎而深刻的閱讀體驗。
Q
《我的媽媽是精靈》圖像小說版本選擇了一個新穎的藝術風格來詮釋故事。請問在決定采用這種藝術風格的過程中,你考慮了哪些因素?又是如何權衡兒童讀者的接受度與成年讀者對于原著懷念之情的需求,使這部作品既能夠吸引年輕的新讀者,又能夠滿足老讀者對原故事懷舊和重溫的情感訴求的?
A
在決定《我的媽媽是精靈》圖像小說的藝術風格時,我充分考慮了以下幾個關鍵因素:
1.故事內核與情感表達:首先,確保藝術風格能夠精準地傳達原作中關于家庭、愛和成長的主題,以及陳淼淼發現母親真實身份后內心的復雜變化。我們需要一種視覺語言來強化故事的情感深度,讓讀者通過畫面就能感受到角色的內心世界。
2.兒童審美與教育意義:考慮到目標讀者群體中有大量兒童,選擇的藝術風格必須符合他們的審美喜好,同時具有啟發性和教育意義。色彩鮮艷、線條簡潔明快的設計有助于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并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故事內容。
3.成年讀者的懷舊情緒:為了滿足成年讀者對原著作品的懷念之情,我們在保持故事原汁原味的同時,也力求在畫風上保留一些經典元素,比如可以適當采用復古或溫暖的色調,以喚起老讀者記憶中的溫情時刻。
4.創新與傳統結合:在尊重原著的基礎上,大膽嘗試新穎的表現手法,如現代漫畫敘事技巧和多元化的視覺效果,這樣既能激發新讀者的興趣,也能為老讀者帶來耳目一新的感受。
5.跨年齡層的普遍接受度:我與繪者團隊緊密合作,不斷探討和調整,尋求一種既能被兒童喜愛又能引起成人共鳴的藝術風格,使這部圖像小說不僅限于某一特定年齡段,而是能夠在更廣泛的讀者群中得到認可。
而在編輯過程中,考慮到我們的圖書出版以后,面對的不僅有曾經讀過這個故事的、已經長大的讀者朋友,更多的是希望能面向新生代小讀者們,那么以這樣的圖像小說形式呈現,就恰恰能滿足和平衡兩者的需求。因為這樣的形式對于老讀者來說,是以一種有別于以往閱讀文字的方式來重新溫習故事內容,而對小讀者來說,更是他們喜聞樂見的類似漫畫的模樣,又完全忠于原著,可以同時滿足視覺上的愉悅和文學思維的提升。所以作為編輯人員,我們能做的,就是將故事的情感傳遞放在首位,兼顧不同讀者群體的需求,通過藝術風格的選擇與設計,既忠實于原著精神,又賦予其新的生命力,使其成為一部跨越時代、深受各年齡段喜愛的作品。(訪談轉載自中國出版傳媒商報)
(編輯:陳斯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