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在赴巴黎對法國進行國事訪問之際,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法國《費加羅報》發表題為《傳承中法建交精神 共促世界和平發展》的署名文章。其中,提到了一段中法有關福建船政的往事——
船政,是中國近代史上不可磨滅的篇章
在福州馬江之畔留下珍貴的工業和文化遺產
馬尾,被稱為近代中國海軍的搖籃
也是近代工業、教育的發祥地之一
見證著近代中國
探索自強之計、復興之路的奮進歷程。
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
位于福建馬尾的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里的
日意格雕像見證了那段輝煌的歷史。
藏于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的日意格塑像
日意格1835年出生在法國西北部小城洛里昂,1857年作為法國海軍軍官來華。當時的中國正處于內憂外患之中,急需壯大海防力量。身負軍務要職的左宗棠邀請日意格促成中法兩國合作,幫助中國建設一所海軍兵工廠。
日意格和外國技術團隊合影 圖源:船政文化博物館
1866年,時任閩浙總督的左宗棠獲準在馬尾設立“總理船政事務衙門”,聘請日意格擔任正監督,轟轟烈烈地開展一系列富國強兵活動。從船政創辦伊始至1874年,日意格履行合約,共督造兵、商輪船15艘,其中包括中國第一艘千噸級蒸汽動力輪船“萬年清”。
左宗棠與日意格、德克碑簽訂的雇聘合同
圖源:閩都文化研究會
“船政‘師夷長技’突破諸多技術壁壘,就是通過日意格牽線,將西方的軍事科技、工業科技,從萬里之外的歐洲帶到了馬尾。”馬尾船政文化研究會會長陳悅認為,現代意義上的中法兩國交往,可以說始于馬尾船政。
圖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福建總站《走進船政》系列
福建船政創辦的同時,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所海軍學校——福建船政學堂成立?! ?/span>
船政學堂舊址 圖源: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
船政學堂手抄課本
圖源:紀錄片《船政學堂》
1877年,福建船政學堂派出了第一批留學生赴法國、英國學習,由日意格擔任留學生“洋監督”。其中,被派往法國的18名留學生,都是船政學堂制造專業的優秀畢業生,他們在巴黎礦務學校及自由政治學院等學習深造。這些留法學生后來成為中國近代第一批艦船設計的總工程師,是近代中國工業化建設中的一批精英力量。
被譽為19世紀歐洲最有影響的中國人——陳季同,正是1877年船政學堂第一屆赴法留學生
1885年赴法留學的船政學子王壽昌,正是他將法國作家小仲馬的成名作《茶花女》推薦給林紓
閱讀書目推薦
從船政到南北洋
——沈葆楨李鴻章通信與近代海防
基本信息
書 名:《從船政到南北洋——沈葆楨李鴻章通信與近代海防》
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0年3月
定 價:65.00元
內容簡介
本書輯錄首任船政大臣沈葆楨與北洋大臣李鴻章往來書信,將134封沈葆楨與李鴻章在1873年到1879年間的私人通信加以整合考訂,并對每通書信進行點校,對所涉及的人物、事件以及書信產生的歷史背景進行考訂研究。梳理出時間先后和往來關聯,從私人通信的層面,生動地呈現出有關清末海防建設的歷史,深入地展現出清末很多海防政策、戰略產生的經過,同時進一步展現首任船政大臣沈葆楨在中國近代海防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沿著每一封信的肌理脈絡以及附后重大歷史時刻核心環節的解讀,一幅近代海防建設圖緩緩攤開。
探 究 船 政
基本信息
書 名:探究船政
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4年1月
定 價:108.00元
內容簡介
本書以船政歷史文化為主要內容,以愛國主義教育與船政研學旅行為主線,大致勾勒出船政的發端、沿革,乃至今天的發展脈絡。
本書不僅為讀者展開了一部關于船政的恢宏的歷史畫卷,而且兼具創新性和實用性,將船政與研學相結合,讓讀者在真實的場景中獲得真切感受,體驗研學的快樂。
船政史(上、下冊)
基本信息
書 名:船政史(上、下冊)
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6年11月
定 價:138.00元
內容簡介
本書作為福建船政創立150周年的總結性作品,分福建船政的創設、建廠五年計劃時代、沈李交誼時代、中法戰爭時代的船政、北洋海軍成軍時代的船政、甲午戰爭前后的船政、清末時代的船政、從船政到船政局、余脈等十章,將福建船政與近代海軍、船政學堂、福建船政與對外交流、福建船政與臺灣、福建船政與洋務運動、馬江海戰等幾個與福建船政相關的重要內容講清楚講透徹,體現出30多年來的最新資料和研究成果。
船政(第一、二輯)
基本信息
書 名:船政(第一輯、第二輯)
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3年8月/2023年12月
定 價:58.00元/52.00元
內容簡介
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作為宣傳推廣船政文化的重要機構,每年定期征集編纂關于船政研究相關的文章結集出版,以聚攏船政研究的人才,弘揚挖掘船政文化,使船政文化研究有一個階段性的成果。每年兩冊,內容主要包括船政歷史、中國近代海軍歷史、海洋文化開展研究的研究論文,以及史料新發現、文物研究等,主要由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馬尾船政文化研究會研究人員編寫,同時邀請船政后裔和國內其他科研單位的船政和海軍史研究專家撰寫。
圖文來源:
綜合新華每日電訊 中新網
福建日報 福建人民出版社
船政文化博物館 閩都文化研究會
(編輯:陳斯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