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報》2023年12月19日08版刊登文章《打造校園里的精神地標——高校與實體書店如何實現“雙向奔赴”》,提及海峽出版發行集團所屬的大夢書屋、新華書店、福書軒等,原文如下:
福建醫科大學大夢書屋
福工新華書店內陳列的書籍
福大·大夢書屋
核心提示
校園實體書店是高校重要的文化設施和文明載體,在傳播先進文化、推動全民閱讀、建設書香校園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與此同時,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圖書網購、電子閱讀對實體書店造成了一定沖擊,不少書店門可羅雀、難以為繼。
2016年,中宣部等11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2019年,教育部辦公廳出臺《關于進一步支持高校校園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進一步加大校園實體書店建設的扶持力度。為了應對時代的發展變化,以新型模式運營的書店逐漸走進大學校園,實體書店與高校展開深度合作。
早在2015年,省委宣傳部、省教育廳、省新聞出版廣電局和省委文明辦聯合下發《關于加強福建省高校實體書店建設的通知》,首次針對高校實體書店出臺扶持發展措施。文件出臺后,我省多家文化企業積極行動,建設5家高校實體書店,海峽出版發行集團在全省建有高校實體書店23家,面積6000平方米,主要有“新華”和“大夢”兩個品牌。
我省高校書店建設得如何?傳統書店走進校園如何實現轉型升級?書店和高校如何實現互利共贏?近日,記者走訪了我省多家高校書店探尋答案。
學生在“福大·大夢”書屋里安靜自習
變閱讀為“悅”讀
書店在書前放置的推薦卡片
周末午后時分,走進位于福州大學旗山校區圖書館的大夢書屋,1300平方米雙層空間中設有自習區、讀書區、沙龍區等,成為周末校園里最熱鬧的場所之一。書店現有圖書總碼洋1374546.8元,總冊數30911冊,是當前我省高校中面積最大的一家實體書店。
假日里,淘書人帶著不同的目的走進這個獨特的文化空間,有帶小孩的媽媽、有在國學書架前拿著《中國古典小說課》的理工男、有在女性主義書架前徘徊的文藝女青年,他們指向一個共同的方向——在書籍打開的時空想象中求索問道。
主張打造“人文精神領地”的大夢書屋走進以探索科技為重點、堅持理工結合多學科發展的福州大學,一場“人文與科學之辯”正在開啟。
記者看到,書店圖書區設有科技感滿滿的三角日晷齒輪裝置,與圖書館外側日晷相呼應,寓意著福大“三種精神”和工科主題。層層疊疊的書架彼此相連,行于書海間,店內圖書結構上以“人文社科”為主,其次是“文學小說”“藝術新知”“自然博物”等書目。
“讓學生愛讀書,是‘書香校園’建設的前提。學校黨委不斷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堅持以文化人,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愛上讀書。大夢書屋建設以人文、科技、創新的校園文化為基礎,打造出福大特色,是福大優化學校書香環境的重要舉措。”福州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施衛華說。
如今,在福大校園里,書屋融入校園內豐富的人文景觀,連同分散在校園各個角落供師生晨讀研討、看書閱讀的各類長椅、庭廊等,營造處處可以讀書的良好環境。
長期以來,大夢書屋與國內知名出版社建立圖書直發合作,發揮海峽出版發行集團的優勢,提高新書上架速度和可選圖書的廣度,提升實體書店競爭力。2018年伊始,大夢書屋還推出支持圖書拆閱服務,希望通過這一有溫度的服務帶動圖書銷售。
“我們所有的書籍都支持拆閱,只要你想看、有需要,我們都可以免費拆封書籍供大家品讀。”店長黃燁鋒告訴記者,為更好地滿足師生對紙質閱讀的個性化需求,大夢書屋在做好圖書分類展示之余,還提供新書資訊及訂購服務。
“從展示書的損耗率來看,現在的學生對于閱讀的需求還是很強烈的。面對當前發展形勢,書店多元化發展是一定的,但是我們仍然要堅守初心,鼓勵大家多讀書,也閱讀紙質書。”黃燁鋒介紹說。
在德國作家雷馬克《西線無戰事》一書旁,畫有一幅醫生救治士兵的漫畫,配有小說結尾的最后一句話:“他于一九一八年十月陣亡,那一天整個前線是如此平靜和沉寂,所以軍隊指揮部的戰報上僅僅寫著這樣的一句話:西線無戰事。”
“地壇的每一棵樹下我都去過,差不多它的每一米草地上都有我的車輪印。”在中國當代作家史鐵生所著的《我與地壇》前偶遇手繪史鐵生形象的小卡片……當求書者流連在書架間探索時,常常能被書店設計的“小心思”打動,從而拾起一本書。
此外,大夢書屋還推出“小卡片活動”,在書中隨機夾有卡片,如果讀者翻到即可兌換相應的獎品,以此鼓勵更多的人翻開實體書。
多彩高校校園書店
周末,熱鬧的校園書店
2016年9月12日,廈門外圖集團兩家新店同時開業,一家走進景區,另一家深入校園來到廈門城市職業學院。廈門外圖集團在廈門市內打造有上榜全國最美書店的外圖廈門書城,同時廈門書城也是全省經營面積最大、圖書品種最多的書城。
外圖書城·城院店正對學校圖書館,定位為“格調書店”,追求充滿活力的時尚格調,旨在使城院越來越有“書香氣”。書店外還擁有180平方米的戶外庭院,室內外共有60余個卡座,為讀者打造休閑的閱讀空間。
開設之初,外圖集團把書店定位為兼具“閱讀、文創、教育”復合功能的書店。隨著時間遷移,書店承擔校園文化建設的責任越來越多,也被賦予了越來越多的新功能。外圖書店依托外圖集團的優勢資源,為學校師生引入了咖啡培訓、普法、職場禮儀培訓以及就業指導等課程。通過不斷探索,外圖集團把校園書店服務功能從單一的校園書店升級為“一站式”學生綜合文化服務中心。
無獨有偶,有著福州版“誠品書店”之稱的大夢書屋于2021年4月落戶福建醫科大學旗山校區,“福醫·大夢書屋”成為福州大學城區域內首家復合型人文書店。
來到福建醫科大學旗山校區圖書館一層,只見新裝修的福建醫科大學醫學藝術館與對面的大夢書屋同用銀灰色調。
設計團隊在介紹入口設計理念時解釋道:“我們選取‘書山有路向學海而行’這一意象,入口處特地壓低的狹長通道與大廳9米的挑高形成鮮明的對比,入門時需從左側轉入經四根立柱方能縱覽整體面貌,層疊曲折、由窄及深的視覺路線,營造如入桃源般的觀感體驗。”
“相較于有民國風情的西湖大夢和鼓嶺大夢、藝術與商業相激蕩的融僑中心大夢、小而雅的榕圖大夢、青春揚帆的八中大夢和一中大夢,福醫·大夢作為大夢第一家高校書店,旨在突出打造‘書籍殿堂’的設計特色。”大夢書屋副總經理張連旺介紹說。
大夢書屋以書為核心,采取“閱讀+沙龍”“咖啡+輕食”的復合式經營模式,在福州市區內現已有10家門店。從“福醫·大夢”啟航,大夢書屋三年內已經陸續合作建成“農林·大夢”“福大·大夢”“福農·大夢”四家高校書店。
在“農林·大夢”里,記者看到大夢書屋結合學校特色打造了特色讀書區,除堅持人文科學類型的圖書選品外,還特別陳列了一系列農林大特色人物、園林類、生命科學類的書籍。
“縱覽現在全國知名的高校書店,我們發現有些校園書店超越了地域限制,作為城市的精神文化地標和讀書人的精神向往,從而受到各地的書友追捧。我們期盼大夢書店一直以來追求的‘人文精神理想’能與不同高校的校園文化碰撞,帶給學生們全新的閱讀體驗和生活方式。”張連旺說。
入駐高校后,大夢書店策劃舉辦各類藝文活動,內容涵蓋讀書分享會、新書發布會、科學講座和文化沙龍等。
今年,大夢書屋與福建醫科大學、福建省作家協會三方合作共建的“福醫·大夢”校地融合全民閱讀項目獲評“2023年福建省全民閱讀優秀項目”。
閱讀的種子在四年前就已埋下。2019年,海峽出版發行集團和福建醫科大學簽署共建“福醫·大夢大學生人文素養培育示范基地”協議。
記者從福建醫科大學獲悉,該項目以高校師生為主要受眾群體,以閱讀休閑體驗和文化活動為主要內容,通過閱讀體驗、文化沙龍、美學生活等服務培育,旨在提升當前高校師生中較為缺失的人文素養。
此后,福建醫科大學還與省作協以及大夢書屋三方合作建立了“福醫·大夢文學空間”校地共建基地,將省作協的作家資源定期引入學校,開辦人文話題及文學話題講座,將優秀的在地作家資源、閩版好書資源推薦給校園廣大師生。
創新服務模式
孩子在“福大·大夢”書屋設置的休閑區玩耍
近來,“廈大翔安漢服”成為廈門大學翔安校區在社交媒體平臺上的“熱搜詞”。不少網友曬出在廈大新華書店體驗漢服的感受,并分享自己在廈大校園身穿漢服的照片。
新華書店廈大校園店是廈門大學攜手廈門市新華書店合力打造的具有廈門大學校園文化特質和翔安校區特色的實體校園書店,并在書店內掛牌“博雅空間”。
走進位于廈門大學翔安校區德旺圖書館北廳二樓的新華書店,面積約409平方米,書店里有外文原版書籍、廈大精美文創、圖書、辦公文具、潮玩用品等產品,同時品牌咖啡、美味輕食、電子書、5G新閱讀、機器人導購、自習及閱讀活動區等元素一應俱全。
“最受關注的是傳統文化體驗專區,這里配備了‘福’文化、中國傳統漢服、茶藝,希望借此讓中外師生感受中華傳統文化。”店長王正剛介紹說。
“‘書店+文創’是我們當前重點發展的方向,打造復合型的文創空間,更加吸引學生來到書店,在這個空間里不是單調地讀書,而是獲得更加生動的閱讀體驗。創造一種閱讀時尚,同時也是體驗一種新的文化生活。”新華集團產業部負責人翁忠新表示。
新華書店是傳統書店的代表,承載了幾代人的讀書記憶。翁忠新表示,針對當前文旅融合的重要戰略方向,新華書店也在景區布局有多家門店。發揮文化的勢能潛力,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轉化發展是新華書店門店多元化發展與轉型升級的方向。
近年來,新華書店積極應對市場變化,在福州東街口打造建設了全國首家以“福”文化為主題的書店——福書軒。“我們希望發揮示范門店的引擎帶動作用,通過福書軒吸引全省的文創產品,然后把這個產品輸送到各個書店去,打造新時代具有傳統文化特色的新華書店。”翁忠新介紹。
2015年,我省針對高校實體書店出臺扶持發展措施,其中提出:鼓勵和支持新華書店等國有實體書店以租賃、受托等方式使用高校自有房產,用于發展實體書店連鎖經營;鼓勵福建新華發行集團在福州地區大學新校區以及學生密集區建設綜合性書城。
大學校園里的書店并不是新鮮話題,國內許多知名學府都有開在校園里的各色書店。但大學校園里的書店,也曾一度遭遇困境。
據中國高校傳媒聯盟在2015年6月所做的高校校園實體書店生存狀況調查顯示,30%的高校內不再有實體書店,78.57%的高校書店主營教輔類。租金上漲、網絡沖擊、閱讀習慣的改變,都成為校園書店減少的原因。
如今,擁有實力的國營書店再次把目光投向校園,一方面得益于政策、高校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來自書店自己的考量。
“高??梢越o我們提供優惠的硬件資源,同時高校還有征訂教材的需求,師生群體是圖書消費一個比較大的市場,能夠和高校有深入的合作也是我們期待的。”多家書店負責人接受采訪時表示。
隨著時代發展,書店正在以更多元的方式擁抱大眾。立足高校,實體書店創新服務模式成為關鍵。
“從大勢上來看,線下實體書店經營困境仍然很嚴峻。如果只是單純售書,大多數書店支撐不起整體的運營,也不符合當下讀者對實體書店服務內容的期待,所以要走多元化發展道路。”張連旺說。
“舊式傳統書店已經不再能吸引學生走進書店,一個新型復合型的文化空間才能吸引當代大學生,我們希望能把坐落在高校的書店打造成或是網紅打卡點或是一個安靜的學習空間,從而能夠吸引學生走進書店。”翁忠新也表達了相同的觀點。